仁
仁,从人从二。
写到上面,写到下面,这些个仁字都属于异体字。
古人说,“仁者,人也”。在说人的时候,又说:“人者,仁也”。
人字又写成这样,还可以写成、、,其实他想写这样,总之一句话,就想表达:“物皆雷形电气”,人包括万物都是雷电和合体。
我们人和仁这两个字之间的互通关系,我们的落脚点要落到人体。我们人体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是一层套一层的,用另外一个词来说,叫做夺舍投胎。也就是说人体肉体和元神的问题,灵魂和肉体,跟俄罗斯套娃一样,我们灵魂外面套了一个肉体,或者说我们灵魂是寄宿在肉体里面,我们灵魂的样子跟我们肉体的样子一模一样。那么,“仁”和“人”其实说的都是灵魂的入住,灵魂对肉体的控制,二者和合来共同完成一个什么样的,这么一个事。那么,元神和肉体是领导与被领导、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你看一下他为什么有阴阳二气,用了二呢?它跟“名”里边,天地阴阳二气是有关系的,它一定存在交媾或交换,肉体和元神一定存在利益交换。这个元神一定能给到这个肉体所需要的;那么,这个肉体也一定能给到这个元神所需要的,否则这个元神它不会来。这里边原因其实很复杂,我们未来专门讲灵学的时候,跟大家详细的各种原因的各种论述,就是说这么双方有交换,利益交换,各取所需。总之,双方有了阴阳和合的这么一种基本面,这是叫做理论上的阴阳和合。但是,这里边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有的是要得的是当下的利益,有的是期许的是未来的利益。
当你明白了阴阳交换、阴阳交媾,他双方他的利益交换是基于当下未来有这么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有这么一种周行妥善,这是咱们文始道文化一个核心理念,叫周行妥善。当下和未来如何把握需要周行妥善,其实在元神入驻肉体的时候,他们之间也存在了一方得到了现实利益,另一方得到了愿景,随着未来的发展就颠倒过来了,一方要谋求现实利益,另一方反而期许愿景。
仁还有一个(写法),从千从心,表示心的来回翻腾,就是给到这个给到那个,就是人匕、雌雄之间心的一种往返交互。
那么,我们首先要说一个什么关键词语,就先从“不仁”来说,为什么说“不仁”?为什么老子用“不仁”,他不说“不义”?这个里边,重点我们说仁,仁是什么意思?义又是什么意思?我们看这两个字:仁义,从咱们《道祕天书》来讲,仁是从人从二,这么写,它是从人从。那么,这个还能怎么写?写到上面,也可以写到下面,这些个字都属于异体字。有人说,这个写到上面,是不是跟那个元字就容易混淆了,是吧?可能容易混淆,但是这个东西古人有这个叫异体字,是有这种写法。那么既然是人二,古人还有怎么写?他说,“仁者,人也”。在说人的时候,又说:“人者,仁也”,它会这么来表述。
那么,这个仁又能怎么写?这个仁字又写成这样:上下两个人。这个字也是人字,人字也这么写,它还可以怎么写呢,两个“几”的重合。他在说什么?就古人在这个字形上,也这么写,也那么写,它到底要在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当然,这个,我看这个还有一个怎么写?还有这个人字,我们先说这个人字,怎么写?他还有是雷电文的,他先画一个电文这么画,这边画一个雷文这么画。因为雷电,我们这么画雷电就成了一个幾,这么画雷电就是一个人字的又一个变形,还有直接怎么画?这么画,他跟那个纠缠的丩就非常相近了。这个都在哪呢?六书通,或者说很多甲骨文,或者说其他一些什么宋代的篆刻,都能够看到这些个字形。
这个人还能怎么写呢?跟这个网一样,册一样,其实他在想写什么?他在想写这样。跟这个差不多,只不过加了两竖,跟那个以,这个以字就非常像,他在说什么?就他总之一句话,就想给我们表达一个,咱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物皆雷形电气”。“物皆雷形电气”就是说:这个人包括万物,它都是雷电和合体。
我们说了半天,我们又绕了半天,说后边来,我们引出这些个《道祕天书》的这些个文字,其实就想说人和仁这两个字,它之间的这种互通关系,我们的落脚点要落到什么呢?就说这个人体。我们人体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我们人体像什么俄罗斯套娃一样。我们人体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是一层套一层的,用另外一个词来说,叫做夺舍投胎。也就是说什么,我们人体肉体和元神的问题,这个理论几乎来说,是什么呢?叫做世界宗教或者世界文化的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说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和肉体,它不是一回事。肉体是肉体,灵魂是灵魂,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就只能说跟俄罗斯套娃一样,套了一层。我们灵魂体,我们灵魂外面套了一个肉体,或者说我们灵魂是寄宿在肉体里面,我们灵魂的样子跟我们肉体的样子一模一样。这个这是他要说的。那么“仁”和这个“人”,他其实说的都是这样,灵魂的入住,也就是说什么的。灵魂对肉体的控制,它有这么一个意思,二者和合来共同完成一个什么样的,这么一个事。
那么,我们这个时候,专门就说这个“仁”。在这个里边,我们还得结合什么另外一个词,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叫“名”,这个字叫“命”。其实这个,我们要想明白“天地之间”,要想明白“圣人之治”,要想明白老子所说的“欲出,数穷,不若兽于中”。你必须得把这些的东西,这些个基本理念,你得明白。什么叫天地之间?我们说什么叫天地之间?这就叫天地之间,上半圆为天,下半圆为地,然后上半圆加了一横是天的气,下面加了一横叫做地的气。那么这个二就代表阴阳二气,天地之气,他们之间的叫做什么,和合交互,互相这种。这个二又跟这个乞,乞求的乞,是同源字。阴阳二气,互相的乞求,这个乞求用另一个词就是互相感应吧。互相召唤,那么这就这个字,名就是天地之间,就是天地之间。如果天地之间这个这句话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这个字就是这个”名”字,所以老子在开篇讲什么,“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他讲完道之后,他马上又讲那个名,没有讲其他,为什么道和名就紧接着出现了。为什么,我们说道跟大,什么叫大,什么叫道,什么又叫名,什么又叫命,这些个东西,我们要有一个概念,什么叫大?大就是你不知道的一些个原因因素,你看不到,你认识不到的一个自然规律,这叫大。一旦你认识到了这个自然规律,一旦你认识到,哪怕你想象到了,哪怕是神秘的,你只要意识到了,是不是有这个东西的?好了,他就变成道了,他就不称之为大了。大是什么?你想都想象不到,超乎你的想象。知道吧,不管你的意识、知识,任何都能触及到的东西,触及不到的东西都叫大,触及到了就叫道。也就是道,大道分阴阳,道之阴,道之阳。道之阴,就是永远是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探究、不可把握。道之阳,就是可知、可见、可探究、可把握。
第一:什么是上仁上义,下仁下义?什么是物来必应?阴收必须阳放是物性。
他们继续讲这个道德经第5章天地不仁。
咱们上节课上次主播,讲完那个仁。讲出来的仁和义的区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把这个就是总结一下,我们都知道,老子他在《道德经》里边,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然后说,上仁怎么样,上义怎么样,那么仁义他又分上仁、下仁,义呢,上义、下义。那么,上仁是什么仁?仁是什么?
这个里边,其实还有一个大家不明白的问题,就是“物来必应”,也就是说他施予我仁,我为什么要回报义呢?我不搭理他不就行了?那么为什么道家讲物来必应?庄子讲物来则应,还有什么物来顺应,物来相应。那么,这个物来,我为什么要应呢?我不应,不行吗?
咱们先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得到什么东西,你为什么一定要回报呢?这个东西要想明白这个理,就是什么决定了物来必应,什么物来必应呢,一句话就是叫“阴阳必应”。这个物件来到,跟你产生了这个不管气还是质,他跟你产生了这种交流,你为什么就一定要去处理他?这就好像我们吸气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呼气?吃喝为什么一定要拉撒一样?你得到了某人的给予,为什么一定要回报?你即便不回报给这个人,你一定要回报给另外一个人。有些个人给予你的可能是利益,有些人给予你的可能是伤害,有些人给予你的可能是气受,这些给予到的东西,我们都说是应。即使以被动接受的为阴,你主动发出的为阳,你被动接受了的东西你一定要释放出去。不管是对方给你的伤害,给你怨气,给你什么东西,给你赞赏,给你一切东西,你既然是阴收了,那么,你一定要怎么样?你一定得阳放。这个东西不在彼,不在此,即在彼,也就是说你比如说一个我们公务员在单位上班的,这些公务员是深有体会,尤其是中层,不上不下,在上面领导给气受,领导给气受还不敢给领导直接怼回去,怎么办呢?就把这个脾气就转嫁转到下属,然后领导吵了我,我去吵下属,就这么一层一层传递下来。别人对不起我,我一定要回报出去。所以道家,他讲究这个道家,叫睚眦必报,抱怨,“和大怨,必有余怨。”虽然这个我们道家不叫抱怨,其实他和怨也是报的意思,就是别人给了,你伤害别人,给了你赠与,不管什么,怨气等等的一种与,一定会想办法回报出去。你这个人,你惹不起,你不敢直接回报给他,你也会转嫁给其他的人,其他的地方,你总是要释放出去,甚至你到了空旷野地里大喊几声,甚至你找一棵树咚咚咚你打几下,你要发泄,你要释放。
如果你这个东西阴收了,你不阳放,你会出问题,这个东西就叫“物性”。这就是万物万性,就是万事万物,包括人包括一粒沙子,万物它的阴阳物性,阴阳物性就是阴收阳放的这么样的一个物性,因为你具备这种“无物不阴阳”,我们说因为你具备这个阴阳二性,所以你一定有阴收阳放。当你阴收了,你一定会阳放。当你接受了别人的仁,一定会回报着义。当你要付出仁的时候,你一定渴望有义给你来回应。
这就好像我们以前举过例子,我们以前讲过这个,“以情腥牡也”,以情腥牡也,“腥和臊”这个概念就是阴收阳放的一个概念。你说这个雌性动物她发情了,雌性动物的发情她会释放什么呢,我们说释放腥味。就是说这个他发出的这个(腥),其实他也是一种物质,他发放的时候他是漫无目的,他不是说非得我相中了,看中了某个雄性才散发这个腥味,不是这样的,他是漫无目的散发,谁收到谁算。这种就也可以称之为仁,也就是他的往外发散,这种仁叫上仁。所以老子有一个什么概念呢?叫玄牝,大道玄牝,什么意思?天道无亲。他们被散发这个腥味的时候,他是漫无目的的。你谁闻到谁算,谁收到谁算。当你接收到这个腥味,你会怎么?我们说雌性是内阳外阴,雄性是外阳内阴。正因为这种内外的这种阴阳差别造就了什么呢?这个雄性他接收到了雌性的这个腥味,他一定要回报,所以他会躁动不安。所以他会顺着这个味道去追寻,这个东西叫物来必应,就是不腥。所以说除非你不接受这个信号,你接收不到。
我们举这个上一堂课说专诸刺王僚,公子光对专诸礼遇,专诸接受了除非专诸能够达到我不被这种道德绑架,那么,你觉得他给予你的不是仁,你觉得他给予你的是伤害,你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揍他一顿,你的回报方式就变了,虽然你都是回报。专诸刺王僚,你觉得公子光要害你,你这家伙竟然处心积虑想害我,你直接打回去了。这就是说你怎么判断对方给予你什么。如果对方你觉得对方给予你的是恩德,你觉得是恩德、恩典,你觉得这个给你脸上贴金,给予你的是好的,你要回报给对方好的。你没什么东西回报怎么办?那只能是拿自己的身价性命回报人家。也就是说什么呢,有阴阳的这种必应,就看你怎么来认识这个事,怎么去应。所以说这个仁义,他就是这么一种相对的概念,看你怎么认识这个事,你认为好,你要回报于好,你认为坏就要回报于坏。当你回报于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你这么做是好的,那么这个东西就要义了。
我们说这个義,是从美从我,其实这个严格来说用美不是太恰当,因为没有写作美,他应该写作什么呢,这个东西其实他也不是羊,严格他这个东西叫(mi),彳亍卝冖的冖,什么意思,下边是我,就是一层一层往身上标榜,往身上贴金,义就是冖,一层一层冖,这个东西叫天,这个上半圆,我们讲到三元八会文,上半圆叫天,下半圆叫地。就是阳性的东西,你接收来的都是别人释放的。别人给予你的,阳性的,一层一层包裹着,把你往身上贴金,这个东西叫做义。你反过来说,你往外回报,这个角度,大家要注意角度。我们说文字,所有的文字,就是《道祕天书》文字都要有正反两个角度来看。当你表现你的义的时候,你是外放的一层一层往外的给予,你这么做为了什么?其实是往身上贴金,让别人怎么看我,类似于什么呢?叫聚众,这个叫邀买人心,这就是义。
上义,人家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这个其实省略了一个字,“上仁为之,而无以仁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义为也。”他在说什么,也就是说当你是上仁玄牝的这种,我就是漫无目的,到了发情期,雌性漫无目的发散自己的气味,这个东西叫上仁,什么叫无以仁为也?“无以仁为也”就是说没有特定对象,没有特定对象,不是专门为某一个雄性来释放这个气味的,他是为所有雄性释放气味的,谁闻到谁算。那么上义呢,你看“上义为之,而有以义为也。”什么意思,义的回报一定是有目标的,为什么呀?他要聚众,他希望谁能够聚拢到他的身边,他就会做给谁看,哪怕是为了自己心里舒服。比如说像我没有做给谁看,好了,你没有做给别人看,那么你一定做给自己看。你为了自己心里舒服,为了自己的味,你一定要回报他,别人给我怨气,我一定要打击他一样。别人欺负我,我一定要回击他一样。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说物,这叫做必应,物来必应,阴阳必应,你为了什么,为了味,为了自己心里舒服。所以说这个东西它有以,你看上仁可以,但是义再怎么上,说到天边他一定是有以为的。那么,再看这个我们说,牝母之和雌雄,这个(腥)就是可以说上仁。但是呢,这个(腥)可以说是无,无以为,这个(臊)一定是有以为,为什么这个雄性他闻到了这个气味,他闻到谁的气味?他闻到了哪个雌性的气味,他就会顺着这个气味去找哪个雌性。所以说这个东西他就有目标了,这个他(腥)是没目标的,这个(臊)有目标,你仁可以说无以仁为也,但是你这个义,你一定是有目标的,你因为你要顺着这个东西要找回去,所以他是一定是有目标的。如果理解了这些个东西,基本上我们把仁义这个概念就讲完了。
第二:仁义自然层面与礼法层面的区别。扭曲物性是不对的。
当然这个东西很绕,不太好理解。这里边很绕,绕在哪呢?绕在两点:
一、天道自然层面;
二、礼法道德层面。
这两个层面大家总是分不清。分不清是天道自然的这种阴阳必应,还是礼法道德层面的恩仇必报?这其实是有分别的。天道自然层面的,我们就可以说是上仁、上义;礼法道德层面的就可以说是下仁、下义。
这两个层面大家要分得清。狼吃羊、羊急了会拿角去顶那个狼,这就是天道层面;理法层面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就是礼法层面。皇帝说:“我赐你死,是对你的恩典。”我对你这叫仁德,皇帝赐大臣一死,这是皇帝的仁德,是皇帝在给你恩典,在给你仁德、给你以仁。仁恩。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积极地回报、千恩万谢、赶紧死就行了。这个东西就是礼法道德层面,不是自然层面。
自然是什么呢?你凭啥叫我去死啊?我为什么这么傻呢?是宗教礼法,扭曲人性。不能说扭曲人性吧,我们可以说叫扭曲物性。就是这个“物”。我们人也是一个物,就是万物,万物包括人。就是把所有的放大到物的层面,扭曲了物性。这个物本应该这样的,这叫天道自然;你非得给它拧着劲来,这叫扭曲。
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事物不好扭曲。为什么?自然事物,它可能灵性不够或者智慧不够,人越有智慧越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洗脑;越容易被宗法礼教所束缚。就是越是有灵性的自然万物越容易被扭曲;越没灵性的、灵性越差的,它的物性越不容易被扭曲。大家是否明白这个概念?这就是,你说这是灵性的优点也算,说是灵性的缺点也算。
我们说冥顽不灵。冥顽不灵啥概念?就是怎么说都不容易被洗脑,这叫冥顽不灵;三两句就把你洗脑了,三两句一说,你就认同他的歪理邪说了,你这叫灵,叫有灵性,他会夸你有灵性。所以我们在说仁义的时候,大家要区分开是天道自然层面?还是礼法道德层面?礼法道德层面所标榜的仁义,未必就符合天道、未必就符合物性。他可能是扭曲了物性。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第三:注意仁义内外的理解。内不仁,外不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我们还有一个点需要补充。我们讲完了这两点,还有两点:也就是内、外。仁义是讲内外的,“内不仁、外不义。”什么叫内不仁呢?也就是对内来说不讲仁,就是自己人不能算仁。比如说父子关系,不能用仁来说。我们说人体吧。你比如说你心脏不好,你吃药。请问你吃药、你治你的心脏病,你算仁吗?你吃药,你治疗你的心脏病,你算仁吗?你肚子饿了,你吃东西,满足你肚子,解决你肚子不饿的问题,你算仁吗?不算。明白吗?
为什么“天地不仁”?因为天地是一个范围,万事万物都在它的内部,万物都在天地的内部,所以说,天地给予它内部万物任何东西,都叫不仁。对内的东西,都不能叫仁。对内的。
圣人呢?“圣人不仁”。当圣人达到...什么叫圣人呢?“无一物非我”。什么叫圣人?“无一物非我”才叫圣人。哪怕一粒沙子,这也是我;一棵树、一草、一木、一个人、一个动物,它都是我。他达到了“无一物非我”的这种境界。那么,既然“无一物非我”了,所有的万民、每一粒沙子、每一草一木都是我了,就好像都在我体内。就好像我肚子饿了,就好像我这痒痒,我挠一挠就好了。像我这不舒服,我捶一捶、揉一揉,我对它是仁吗?不是。当这个圣人达到“无一物非我”的境地,他就跟天地是一样了。天地之内的万物,天地对天地之内的万物,再赋予什么,什么天地灵气呀、日月精华呀等等这些个东西,就好像你嘴干了之后,你分泌点唾液,然后嘴就湿润了;当你吃东西的时候,你噎着了,咽不下去,然后你的食道分泌出液体来帮你把食物咽下去,这种协作它叫仁吗?它不叫仁。所以说,这叫“内不仁”。圣人跟天地是一个层次的。天地就是“无一物非我”,万物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之内有万物。圣人呢?也叫“无一物非我”,万民都是圣人的一部分。圣人把万民万物一草一木都看作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才能像天地一样的那样不仁,因为他都属于内。
“外无义”,什么叫“外无义”呢?跟你没关系,光着屁股满大街跑,你怎么才觉得丢人?满大街是你的熟人的时候,你才觉得丢人。满大街没有任何人都熟悉你,谁都不认识你,你也无所谓了。有一个笑话吗,在海里游泳结果潮水退去了,有的人捂脸,有的人捂下身。为什么呀?那就看你怎么对这些个旁观者怎么看。你觉得一个旁观者跟你有关系,影响你的名誉,影响你的社会形象,你就要美我,你就要标榜自己,注意自己形象,你觉得他们跟我就没关系,我的形象跟他们没关系,我没必要在他们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在他们面前没必要装,你就不会美我,所以说叫做“内不仁,外不义。”能明白这个概念吗?
这个里边还有一个点,就是“父子、母子”的仁义的关系其实是很有趣的。你听说过“仁父”或者是“父仁”的这两个概念吗?就是父亲对儿子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恩情,算是仁吗?我们说子女,父母对子女算不算?无私的把他们养大,对不对,这算仁吗?注意这不算,古人从来不说“仁父”,“父仁”这个概念,从来不说这个东西,也不说“母仁”、“仁母”这概念。父可以用什么呢?可以用慈,可以用爱,还可以用什么?父可以用义,“义父”、“父义”。
古人说“圣人五教”或者是“人伦五常”,其中就有什么呢,父义这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五常五义。父可以说义,但不能说仁,而子呢,子可以说是仁。子可以说仁,“仁子”或者是“子仁”,当你想表扬,古人表扬自己孩子,古人表扬自己的孩子比较懂话,比较听话,比较好,会说自己的孩子叫仁子,谦虚的时候称全子,表扬的时候呢,说仁子。你看古人这些个用词,父对子他不说仁,但是子对父却可以说仁。这里面有一个内外的问题,就是一个内外的问题。内部人,什么叫内部人?因为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他就跟天地圣人的道理,道理是一样,你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给予你再多给予你什么这个东西谈不上仁。但是呢,站到子女的角度来看父母,他就不是这样的,对不对?他觉得是二姓旁人。为什么?这个就涉及到灵的问题。灵和体,至于体来说,父母说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的骨血,我的骨肉,之于体来说的,他不是之于灵。灵不是你的,灵跟你这个骨血没关系,灵是外来的,灵是夺舍投胎来的。父母之所以对子女不说以仁是因为之于肉体来说,可是子女他认为我是什么,他不认为肉体是我,他认为灵是他。当他站到灵的角度来说,我跟父母什么关系,两姓旁人关系,没什么关系,甚至上一辈子我们还是仇人呢。站到了灵的角度来说,他就觉得没关系。所以说这个子女对父母好,从灵的角度来说,他就是一种回,不是回报,施以恩典,就是一种赠予。你站到灵的角度来说,是,肉体是你的是你的骨血,这个没错,可是站在灵的角度呢?我们是一种合作关系,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子女对父母的爱反而是一种仁,出来的孩子都懂话听话知道孝敬父母。知道回报,不能叫回报,这个这个用回报不对,知道照顾父母、给予父母这种爱,这个就可以用仁来说,他是主动付出的。注意这个东西不叫回报。你不要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回报,这个不对!为什么?因为你肉体你不做主。肉体是父母给予的,但是他不做主。不是肉体在回报父母,而是灵在给予父母,明白吗?所以说这个他可以称之为仁子,所以说,父可以说义父、父义都没问题。父亲为什么说义呢?当这个子女孝敬给予你爱的时候,给予你孝敬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应该回报子女。你要美我,明白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一种解释。君应该有君的样子,父应该有父的样子,子应该有子的样子,这种解释也可以没错。那么,好了当子女对你孝敬对你爱的时候,那么,你就应该做一个父亲的样子。你应该美我,你应该树立一个好形象,所以说叫父义。父母其实养子女,他有时候更多的是什么呢?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一个笑话不是说吗,有两只笨鸟,自己啥也干不成,结果下了一个蛋,笨蛋,然后这个笨蛋要孵出一个小鸟,自己是个笨鸟,非得像让一个小鸟变成老鹰一样,就是这个笑话。所以说很多时候父母养子女,他不是说,就是站到子女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事,不是,他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自己的面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理想实现不了,希望子女能够替他实现理想,这就是叫美我,为了自己的“味”。所以你看古人对这个文字的定义,你就可以看出来,他非常的精妙,不像我们现在很多语言都已经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了,尤其现在网络语言,一点考究也没有了。古人用字用词,他的概念就可以说拿捏的死死的,就对这一块他们不会随便来用。咱们这个仁义大概就讲这么多。
仁,发人的音。
本义:别人要不要我都给到,别人认可不认可你,我都要给到。
引申义:
古人说:“仁以安人,义以正我”。我们换一个词:“仁以安人叫邀买人心,义以正我叫打造人设”。“仁”是给予,“义”是回报。
“仁”是二者之间的,“义”是多者之间的。“义”不是二者之间的,“义”甚至说,不关心于对象。
你分给人民,别人要不要我都给到,别人认可不认可你,我都要给到,这叫“仁”,这叫“仁”。
我认可你的,有认可你的情况下,你才给到他,这个东西叫回报。回报,有求必应叫做“义”。
仁,仁以安人是什么意思,我们要通过给予对方一种东西,在一开始来说是一定是对方所需要的,一定对方是欣喜接受的,但不管以后。就是第一次交易,阴阳和合,从理论上讲,你要给到对方所需要的,对方也能够从你这儿得到他需要的,你将来或者是未来,或者现在你也能从中在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就这种阴阳交互、各取所需互相成就这种关系,这种叫“约”,这是基础理论。一旦达成了这个基础,就类似于第一步合约吧。一旦签了第一个合同,你再往后,第二个合同就好签了。“安人”就通过给予对方所需要的,让他心安,让他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这叫“仁以安人”,我们用这个东西叫“邀买人心”。
参见人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