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字典 > 内容 繁体中文
  • 字典

序1

日期:2021/10/26 20:46:37 人气:2431 标签:

我们《道祕天书》的序言,不妨就从“司母戊”、“司母辛”两个青铜方鼎的名字说起。

世人对于司母戊大方鼎的争论焦点都在是还是上。就没人想想,所谓的母戊二字,真就是母戊二字吗?母戊二字难道不该是一个字吗?如果“母戊”是一个字的话,这又是个什么字呢?

以及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又该怎么正确解读呢?

其实,所谓“司母戊”、“司母辛”这两片铭文,写的都是“后嬂(𡛰)”二字【嬂】字条

那位说,这两字可是不一样啊,其实啊,这两个看似不同的字,在古文字里却是一对异体字。

嬂(𡛰),这个字在《道祕天书》里的意义,就等同于我们今天常见的那个职务的“职”字,只不过女字旁的这个“嬂”字,在古代专指女性官职。也就是说,所谓“司母戊”“司母辛”三个字,其实都是两个字“司职”,更准确来说是“后职”二字。职字,在这里不是职务的意思,而是标志信物的意思。“后职”,就是“后”这个官职的标志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大方鼎是墓主人“后”的身份的标志。

大家都知道,古人讲究“天圆地方”,而鼎呢又是贵族的爵位、官职和社会地位的标志。这样,方鼎就成了女性贵族的标志,而圆鼎呢就成了男性贵族的标志。

有人可能会说了啊,“母戊”会不会是个威风的“威”字呢?【威】字条也是,也不是。说他是,是因为嬂、威二字同源,都是上古时代指从军女性。说不是,是因为嬂表示的是朝内女性武官,威表示戍边的普通女兵,被称之为“威姑”。联系墓主人的身份,肯定不是普通戍边女兵,只能是朝内武官。所以,定为“嬂”字,而不说他是个“威”字。

那位说,这个“嬂”字既然出自《道祕天书》,那么这个《道祕天书》又是一本什么书呢?

《道祕天书》,又叫“无字天书”“三元八会之文”,他既可以说是一本字典,又可以说是一部讲述“大道真相”的思想文化典籍。

《道祕天书》,为什么又叫“无字天书”呢?“无字”真的就是没有字的意思吗?为什么又叫天书呢?难道真就是天神传下来的文书吗?三元八会之文,是什么意思呢?三元,什么意思?八会又是什么意思呢?针对以上疑问,我们下面就来一一解读。

上古时代,拥有成熟文字系统的部落是九黎蚩尤部落,那时候炎帝和黄帝部落都还是“以木石为兵”的原始状态,而蚩尤九黎族已经是“以金为兵”,具有相当高度的文明了。所谓九黎族,准确来说应该是个多部落联盟的邦国,执掌文字系统的官员,称之为“仓”【仓】字条。仓字,在《道祕天书》里写作仓字.png,上面半圆代表天、下面半圆代表地,中间是竖二横三,本意是叁天两地、象天形地。其中,象是指语言不可用描述之自然规律,而形呢是要把语言不可用描述之象变得用图文可描绘,把只能意会的东西、变得可言传。仓官的工作,就是把天地规律通过笔画描绘出来,形成文字以表达和传播天地自然规律,所以,仓官又名象天形地之官。

上古时代施行的是官学制度,一门学问掌握在一个家族或一个部落手里,不同的部落掌握不同的学问,互惠互利,又互相牵制。所以,掌握文字奥秘的部落,也被称之为仓从。注意,上古时代的族群不称族,而称从。比如三星堆蜀地的蚕从,就是以蚕为名的部族,不称蚕族,而称蚕从。但我们这里为了迎合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还是称“仓族”比较顺耳。

黄帝族,并炎帝、败蚩尤,但是掌握文字体系的仓族表示不服,结果其首领形天被斩杀。其死后的遭遇与蚩尤一样,都是被斩下头后再剥皮,然后填入羊毛做成了皮球,让人踢来踢去。这是对死者莫大的侮辱,他们的族人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仓族人从此后前赴后继,一直在进行抗争。这导致了所有懂文字的人都不与黄帝政权合作,最后没办法黄帝只得答应了仓族人的条件。那就是,为九黎王蚩尤以及形天平反,并分别以王礼和公礼进行了安葬,且黄帝本人必须亲自披麻戴孝扶灵送葬祭奠。

那么,《道祕天书》,为什么又叫“无字天书”呢?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做“万[mò]字天书”【万】字条。万[mò],是无头人的意思。所谓“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其实是真实历史事件的神话。真实历史事件是,整个文化人群体都不与黄帝合作,与黄帝冷战,嘴里不说,但是心里不服,内心不尊、反对黄帝,这叫做“心眅[pān]腹诽”,后来神话成“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舞干戚、战斗不止”。

文化人如果不合作,对于一个政权来说,那可以说是难以长久的。所谓“马上能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治理天下还得靠文化人。但一个新王朝要想争取天下文化人的合作,那又是谈何容易啊!所以,“心眅[pān]腹诽”的文化不合作现象,历朝历代的建国初期,几乎都曾发生过。一个旧王朝的覆亡,绝大多数的文人、尤其是掌握高层次文化的中上阶层的文人士大夫们,是反对新王朝的。支持新王朝、并参与新王朝革命的,大多都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中下阶层的、不得志的文人们。这也是中华文化历代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满清入主中原,大批汉族文化人就选择了那种不合作的“心眅[pān]腹诽[fěi]”,由此也导致了康乾时期的文字狱。

仓族,在与黄帝的对抗中,改称为“万人”,一来是纪念他们的部落首领形天,二来是宣誓不做黄帝之仓官。他们每次在出征打仗前,都会跳一种舞蹈,被称为“万舞”。这种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血涂面,并且还必须得是心脏之血。而剖心献血者,必须是本族内一位勇士自愿、还得是自己动手拿刀剖开自己的心胸,献出心脏,这是一种最高的祭祀规格,叫做个“卯祀”。施行卯祀的,那一定得是贵族、王族等等有身份的人,身份越高越神圣,叫做申祀。与之相对的是不入流的“淫祀”,就是那种什么都不懂还胡来的乱祭祀、瞎祭祀。大家一定要明白,真正正统的祭祀文化里,是从不强迫和残害奴隶或其他什么人来献祭的。所谓献祭,那一定得是自愿的,类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实在没有人自愿了,还有专门为祭祀而饲养的牛来献祭。即便用专门为祭祀而饲养的牛来献祭的,也还有个从牛群里挑选“自愿牛”的仪式,而不是随便拉出一头来就杀的。后来,汉语里的“诚心”“赤诚”“心血”等等词汇,以及中国古代的切腹习俗在日本的遗留等等,都是由上古祭祀礼的卯祀习俗而产生了。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商周争霸时期,所谓的比干剖心,那不是商纣王的残害,反而是比干为了反抗周部落的入侵,在誓师出征时跳万舞祭祀以激励三军将士,自愿自剖其心而献身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以自杀勇士之心血涂面,表达的是虽生犹死,效法勇士的必死之心。

这种把心脏血涂抹在脸上的行为,就叫“鬼”【鬼】字条。鬼字,在《道祕天书》里是从示从卩(位)从心从上从以从斤。示字,是一个“大”人头颅与身体分离的象形,本义是指祭祀一个失去头颅的大人。卩字【卩】字条,还读作位[wèi],是一个跪坐的人形。鬼字,发的就是这个“位”的音。这个跪坐的人在干什么?在施行自我剖心的卯祀。剖出来的心呢?被举过了头顶以献祭。心字上的那一点,代表道。这个点相对于下面的字形,就组合成了一个“上”字,既表示心的升华、又表示献祭人上升入道、回归于道的意思;“以”字是灵魂下降的意思,描绘的是一个灵魂来附体的情形。附体到了哪里呢?附体到了一个“斤”字上。斤表示刀斧一类的武器。这个斤字,有的字形里被改成了戈或攴,但内涵是一样的。

至此,我们又需要转化一下思路场景了。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忽略左边的那个“示”字了。因为右边这部分又形成了一个新字“鬿”[qí]【鬿】字条 “鬿”[qí]什么意思?本义是犹如真灵附体、智勇无敌。这个时候,中间的那个鬼字就不代表那个剖心献祭的人了,而是代表以血涂面的人了。因为心属火,灵属土,火能生土炼土。用烈士的心血涂面后,就能激发、强大和刷新受用者头部的自我真灵,或者说犹如一个新的、更为强大的真灵来附体,就会使得原来真灵的阴阳二性变得是更为显能。阴阳二性的显能的表现,就是智和勇,叫智勇无敌。俗话来说,就是火上头、冲动、胆大、不惧生死。用比较思想政治的表述,那就是烈士的鲜血激发了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奋勇向前,不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决不罢休。不管怎么表述吧,总之我们大概理解这个意思就行。

另外,我们还须补充一个知识点,否则会产生很多费解。那就是,所谓的“道”这个点,如果在我们地球上具体化的话,他又特指北极星,叫大辰。北斗九星,是围绕着北极星旋转,斗柄所指天下随变。所以,北斗九星就成了大道力量具体体现的、可见的、一个动态标志。古人把天道这种鬼斧神工的力量,称之为“鬿”。所以,北斗九星,又叫做九鬿。历朝历代的民间故事里,都有北斗九星下凡的说法。往上说,三皇五帝都是北斗九星的某个星宿下凡,都是烁古耀今的大圣人;往下说,宋辽时期的杨家将,七郎八虎老令公,父子九人是北斗九星集体下凡,一门忠烈、慷慨悲歌。总之,这个鬿字要表达的是天赐的智勇双全。整个这个鬼字,展现的是万族人,通过祭祀而誓师的场景。

注意,现在字典里的心字与囟字给颠倒混用了。关于以上涉及到的一些个知识点,【序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详细可查“心”字、“囟”字、“鬼”字等相关词条。

“无字天书”的无字,与万族人的这个“万”字,是同源字。无字是万字上面加了个亠字,本义指一个人的头颅与身躯分离了,失去了头颅。因为万舞是一种舞蹈,所以,无字后来又通舞蹈的舞字。

无字天书,其实是指万族人创造并传承的文字体系。那么,为何又叫天书呢?“三元八会之文”,又是什么意思呢?仓族人的首领为何会被称作形天呢?这就得从仓族、或者叫万族人造字的基本笔画、基本原理说起了。

所谓三元,本指三种最最基础的笔画,点、圆、方。再进一步简化的话,可以说是点、弧线和直线。点是指大道、也就是天地宇宙的起始点;圆,是指天;方,是指地。
三元笔画.png

八会呢,八本义是指分、会本义是指合。八会,就是分合聚散的意思。在这里更多强调的其实是分散的意思。八会,可以理解成,把原本聚集难分的东西,分开来认识,就是把天地大道规律分门别类地来描绘和展示。同时,八会,又可以解读成所有文字是又八个基本笔画组合而成的。因为巧合的是,三元笔画,一番分拆组合后,又成了八个基本笔画。分别是:

八会笔画.png

注意,每个笔画里的点表示的是道之所在,也就是该字所指示之处。因为创造并掌管文字系统的仓族人尚阳,所以所造字形里,从来不把代表“地”的那个方块形状作为基本笔画应用到字形里去,只用代表天圆的圆圈来做基本笔画。那些必须用到方块的地方也是以半圆或椭圆来代替,故而称之为天书,即象形天道之书的意思。万族人首领,也就被称之为形天了。

这种以天圆思想为主导的文字书写理念,从上古直到篆书、甚至是隶书系统,都还在遵循,直到楷书的出现基本就结束了这一思想。而楷书的出现是在五胡乱华之后,初期还能兼顾“外圆内方”的理念,到后来彻底就只有方、没有圆了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字体系的又一个断层。

三元八会文,总共来说虽然是十一个笔画,但除去方块不用之后,实际就剩下十个笔画了,故而万字天书,又称十道文。

后来,黄帝手下有个大臣,叫仓颉。颉是他的姓氏,而仓呢,是官职。仓颉,意思是姓颉的一个仓官。后来,仓颉又改造了十道文,把十个基本笔画,变成了十二个:

十二基本笔画.png

主要变的还是地方的层面。其中,四隅方向的斜线,因为是有顺逆方向的,所以一般不以直线形势出现,而是以有起笔、收笔变化的上弧或下弧来展示。

那位说,三元八会文也是象形文字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来了解一下象形文字的定义。象形文字是脱胎于图画的,可以说是图画的简笔画形式。比如人字,原来就是画一个具象的人的样子,正面的、或侧面的。埃及象形文还把不同动作的人都画得非常具象。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文字表达方式。

而三元八会文呢,叫做象理字,他是基于大道之理而形成的文字,有时候为了更为形象地来表达,才附会成了一幅形象图,所以全称叫做象理符形文。注意这个“符”字,本义是契合。契合什么?契合某种内涵、某种深意。符形,意思就是你看着是一幅图画,但是他又是契合某种深刻道理的。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人字。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个是正面的人的形象,是个大字;一个是侧面站立的形象,就是人字。

象理文的大字,本写作亣【亣】字条。亣,是由三元八会文的基本笔画点、一横、两竖组合而成的,本义是在推演道生一、一生二,发音是那个点,也就是道的音。附会成一个正面的人形,表示的是一个懂得大道之理的人,俗称为大人。

而泛指一切人的,是那个侧面的人形字。他是由三元八会文的右半圆、左半圆、和一个丿形组合而成的。?:左半圆读作隐[yǐn],意思是不可见;?:右半圆读作显[xiǎn],意思是可见;丿:撇,读作弼[bì],意思是左边。这个字形本义是一个事物是由阴阳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但更强调了其左半边,发音是那个左半圆隐[yǐn]。隐,如果从阴阳二性的角度来说,属于阴,而人体的左右两部分呢,是左边属阴、右边属阳。我们在《文始道法真宗》里曾经讲过,人体从精胞卵胞一结合,就开始了卵胞之阴盗泄精胞之阳的过程,人体是以精胞这粒种子为主体、为躯壳发育起来的。精胞这粒种子在吸收阴气、耗泄阳气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即便到了脱离母体后,开始饮食,那些个饮食最终变成的主要也还是阴气以盗泄阳气,直到精胞的阳气彻底被耗尽,也就是人体躯壳的消亡。所以,道法修炼总是强调守住阳气、不要消耗阳气,为什么?就因为人体从坐胎到消亡,整个过程都是个阴长阳消的以阴气为主导的过程。所以,泛指一切人的这个人字,才会强调属于阴的那一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元八会这种象理符形文,他的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有其深刻的、不被普通人易知的大道之理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到后面的各个字条里慢慢体会。

那位说,为什么后来这“无字天书”“三元八会之文”就失传了呢?

如果说“失传”二字,那就不恰当了,应该说很多字是随着历史的演化,被一些不知造字原理的个人或官方在使用过程中简化或乱改笔画,而逐渐失去了其原貌,大部分字都还是能够保持原始造字字形之原貌的。大家一般都有个历史误会,那就是,认为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统一行为,是秦始皇的功劳。殊不知,往上说三皇五帝、往下说明清民国乃至我们新中国,历朝历代建国之初,都要实行诸如文字、度量衡等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行为。你比如《尚书·舜典》就记载了舜帝就曾经“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不但施行了统一度量衡,还施行了历法统一、音律统一等政策。

就但从文字统一方面来说,我们上文提到的黄帝时期仓颉改造十道文为十二笔画,就是一种统一文字的行为。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把两笔或多笔笔画连写成一笔的情况,那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官方在每次统一文字时,都会有限度地吸收那些较为合理的连笔书写行为,纳入成正规的官方书写规则。另外,从三皇五帝到周末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特性、地域特性、诸侯国特性等等这些个特性都是非常突出的,这就造成了即便是所谓的国家层面统一了这个那个,到了具体的地方可能还是会依照旧俗不改,且千年传承。君不见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文字,你说那是他们从不尊周王室开始才在周王室统一文字基础上逐渐各自演化而成的吗?那怎么可能呢?他们各自之间的差异,那岂是短短两三百年就能形成的。只可能是各地、各诸侯国几千年来,各自发展而成的一套系统。每个诸侯国都有可能自己统一出一种文字来,以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只有在与周王室来往文书时,才用周王室统一的文字。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后,历朝历代在统一文字时,都试图找到每个文字最为本源的造字理念。秦始皇时的李斯就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这个字,齐国写得最合理,那就用齐国的字形;那个字楚国的最合理,就采用楚国的字形,并不是完全以秦国字形为标准而推行全国的。到武则天时期,又挖掘出了很多上古字形,被世人认为是武则天自造的字,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比如武则天的名字武瞾的曌字,上古本有此字,表示日月当空,为人们指引正确的方向,人们是通过日月来辨别正确方向的,读音也不是[zhào],而是[cháo],与朝向的“朝”是同源字。武则天以此为名,意在表示自己像日月一样是人们的坐标方向,大家都要向我看齐、我就是天道准则。而后来的这个“照”,上古也有此字,本义是以火把的光亮指引方向,而不是什么日月之光,召唤人们回到正确的地方。

综合来说,文字在各诸侯国、各地、各民族内的发展演化是不均衡的,有些个少数民族很可能还保留着较为远古的文字书写形式,而官方中央政府统一的文字可能反而是远远偏离了本义。但官方一般也都有一本字典类的档案记载,不但记载着上古字形,还记载着历朝历代的字形演变,以及当前全国不同地域的文字字形现状,以便比对研究。这类的文字档案,可以说在周王室尚在的时候,还算是完好保存着的,只不过是非常高层次的“王道官学”,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对于文字本义的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文化层次的高低。否则人家用文字的本义在说话,你却在用文字的衍生义来理解,怎么可能明白得了呢?就比如孔子见老子。

被后世称作圣人的孔子,当时写了几本书想要送给周王室收藏,结果直接就被曾周王室图书馆馆长的老子给拒绝了。二人一番谈话下来,孔子直接就蒙了,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但是他又觉得老子的学问那还是非常高深的,不由得感叹老子“其犹龙乎”。可见,孔子这点儿学问在周王室所掌握的“王道官学”面前,那还只是“乡学野理”。我们单拿文字的字形、字义来说事儿,恐怕大家不会服气,我们不妨就从另一文化层面来说,你比如“王道官学”的核心文化——易学。大家都知道易学分象、数、理三部分,孔子差不多到其晚年六七十岁左右时才接触到易学,而且还是最最外延的易理爻辞部分,核心的象数部分,也就是河图洛书、以及连山、归藏、周易——三易法他根本就没接触到。我们可以尊孔子为圣人,但是真心而论,其实际的文化水平相对于周王室的王道官学来说,那差的恐怕还不是一丁半点儿。河洛三易孔子自然是不行的,恐怕他对文字的理解程度跟老子相比,也还差得远。

周王室所掌握的“王道官学”,以及“无字天书”“三元八会之文”的文字体系,彻底淹没于世,那是因王子朝之乱。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王子朝是仓惶出逃,要知道他也曾经算是一任周王,他的被迫出走,差不多是相当于迁都了,能带的几乎都带走了。当时老子在王子朝手下被升司徒一职,这次王子朝出走,老子也在随行之列,并掌管书典文集。到达宋国后,听闻楚国内乱,王子朝就暂时停下了脚步,滞留在了宋楚边界。

王子朝为何要奔楚呢?那是因为从上古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历代以降,直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几乎都是不相容的。我们可以理解为,长江流域的政权虽然臣服于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统一过。直到战国时期,楚国还被视作是蛮夷之国。所以,王子朝选择奔楚,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西晋南迁成东晋、北宋南迁成南宋,先图偏安,而后再图复国。

楚国发生了内乱,王子朝偏安计划只能是暂时搁浅。这个时候,老子就劝王子朝奔蜀。因为蜀地自古就是中原争霸失败王族的放逐之地,逃往蜀地就代表彻底放弃中原争霸了。获胜的中原霸主也就不再赶尽杀绝了。可是,王子朝还妄图偏安江南、借助楚国势力尽快复国,不肯逃亡蜀地以偷生。老子于是又退而求其次,劝王子朝把重要的文典和礼器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王子朝也就同意了,老子就把他埋藏在了自己的家乡,宋国的相地,称其为大冢。十年后,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老子西出函谷关往蜀地寻求安全之所,以期把这匹重要的文典和礼器运往四川。

行至函谷关遇到了关尹子。关尹子时任函谷关令尹。关尹子在当时是以射圣之名达天下的,老子赞其以武入道,想收为己用。于是就以《道德经》传示关尹子,略显王道官学之精。临别之际,老子对关尹子说:“三年能术此道,可至蜀青羊肆。失期自处。”意思是,三年之内你如果能够看懂、看透我写的书,你就去蜀地青羊肆找我。如果三年内还看不懂,那就算了。

后来,关尹子尽得《道德经》之奥义而入蜀,相从老子,并尽得老子之学。老子称赞关尹子说:王道之文隐而再显于后世,赖尔之功,赐号文始。意思是说,我所掌握的王道官学文化现在受时势影响,只能暂时隐秘下来了,如果后世形势允许再显于世,那就是文明的重新开始,这全是你的功劳啊。我赠你一个别号吧,叫“文始”。

春秋以降,一直都是乱世,好不容易刘邦建汉统一了天下,可谓是国泰民安了。但是,因老子所传王道之学属于公天下之学,相较于私天下之学为反学,难容于中央集权封建帝制,故文始一脉只能是历代隐传了,因此被世人慕称为隐仙派、犹龙派等名。

而现代呢,值此天下为公,中华文明当耀于世之际,应文始之名、承文始符训,文始道文化该当再显于世,以续中华王道之学。

为了避免那种字典形式的枯燥无味,我准备以文始道版本《道德经》的文字为基点,从“道”“术”“德”“修”四个层面,逐渐涉及到更多的字。这部《道祕天书》虽是上古道学文化的立极精华,但毕竟辗转流传了两千多年,错漏和不足在所难免。再加上本人对于文始道文化的历学尚浅,以及本身的资质愚钝、水平有限,难免会使得文始道文化明珠蒙尘。

还望各位学友,多多理解和支持!

                                           子弗山人

                       岁在习主辛丑仲商上弦于赵都邯郸


    本文网址:http://www.dmts.cc/show.asp?id=1
    上一篇:没有资料
    下一篇:
    • 栏目分类
    • 热卖商品
    更多>>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