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字,在《道祕天书》里是,从行从止从自从尤。
我们先来看这个“行”字。
行字,是由四个斜的半圆组合而成的。每个半圆都兼顾了两个方向。这样,行字的上下左右,又可以拆分成四个不同的字:彳[chì]、亍[chù]、丱[guàn]、卝[mì]。这四个字,都有疑惑、徘徊不前之义,但又各有其不同的深意。
我们先来看行字的左半边。
这在传统字典里是个“彳”字。他是从上下两个Ↄ显,表示两个可见时空范围中间,有一条缝隙,形成了一条向左方延伸的通路。因为左方属阴、属隐,故而这条路代表的是,显而易见的、容易找到的,看似阳光坦途,但却是前途吉凶未卜的,这一类道路,所以发基本笔画[fú]的音。就是【集韻】记载的那个“甫玉”切音。
当“彳”字下面再加个“止”字,组成的这个“𣥆”字,才读[chì]。意思是,眼前只有这么一条生路,虽然说是未来吉凶未卜,但当前你必须无奈选择。
注意:辵[chuò]和𣥆[chì]不是一个字。辵字多了个Ⅽ隐字,意思是,看似是一条阳光大道,但是你越走、路越窄,最终路消失不见了,就没路可走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疑虑会越来越重,想要放弃,但又不死心,总觉得自己能够幸运地遇到奇迹。这个辵[chuò]字的意思,有点近似于辍学的那个“辍”字。而这个𣥆[chì]字的意思呢,差不多相当于迟疑的“迟”字了。
我们再来看行字的右半边。
这在传统字典里是个“亍”。他是从上下两个Ⅽ隐,表示两个不可见时空范围中间,有一条缝隙,形成了一条向右方延伸的通路。因为右方属阳、属显、故而这条路代表的是隐秘难寻的、不容易找到的、曲折坎坷的、但又是可预知前途一定光明的,这一类道路,所以发基本笔画 [zhì]。就是【廣韻】记载的那个“中句”切音。
我们这里再多说两个字。亍字下面再加个止字,就成了这么个“𠤕”字,读作显[xiǎn]。意思是,一条仅有的、且还是已知没有未来的道路,无论已知的这个结果是去死、还是屈辱地活着,你当下都得无奈地选择往前走。
如果中间再加个Ↄ显字呢,就成了这个“” [nǐ]字,表示的是,虽然道理曲折坎坷,但是你最终能够走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居乐业的天地。但这个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显眼的信息提示你此路不通,由此而使你产生重重的迟疑和担忧。
其他字且不论,单从彳亍二字的设计理念里大家不难发现,《道祕天书》对于文字笔画表义的设定,处处蕴含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彳亍二字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兵法计谋的“疑兵之计”里,防守薄弱处,给敌人展现的是重兵把守、无懈可击的假象;而埋伏圈、伏击圈呢,给敌人展示的却是一片太平景象。就是曹操在华容道所说的那句话“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我们再来看行字的上半部分。
◡◡这是两个上半圆的◡[kǎn]并列形成的字——“丱”、读[guàn]。本义是指一条离开家乡、开拓前进的道路。
如果“丱”[guàn]字上面再加个止字呢,就成了牙齿的“齿”字,本义是吞纳、占有。
如果“丱”[guàn]字上面再加个反止呢,就成了这么个“𣬂”[guàn]字,表示退回、反悔等义。
◠◠这是由两个下半圆的◠[mì]并列的这个字“卝”,还读[mì]。本义是指一条下降后退、内敛守成的道路。
卝字下面加个反止,是个“来” [lái]字,本义是从天而降、从远处走近。
卝字下面加个止字,就成了个“羽”[yǔ]字,本义是升天、欲超脱当下时空。
至此,我们再来说这个“行”字。
行字,四个角的半圆都画的不正,可以说每个半圆都兼顾表达了两个方向的笔画。由此,行字的本义就是指一个十字路口。他同时显示了七种选择:前进后退、上升下降、左去右驱、原地不动以待机变。上下、左右、前后,叫六合;加上中央,叫七覆。所以,行字的本源读音,同衔接的衔[xián],本义是多种特性兼具的意思。可以通俗理解为,就像火车跑铁轨一样,既是道路,又是限度。当我们按照某条路线行走的时候,不自觉就被这条路限制了方向,路弯、我们行就弯;路直、我们行就直。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是一片荒野的话,根本没有路的话,我们虽然可以自由行走,但脚下的坎坷和陷阱可能会随时出现。行字,在《道祕天书》里又叫做“五行[xián]七覆”。意思是,当我们享受某一时空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就难免会受该时空的限制。也就是说五行,本读作五行[xián]。当七覆里的上下和前后重合后,就是五行了。五行里的水火既指南北前后、又指天地上下。
说完了“道”字外围的这个“行”字,我们再来看其中间部分。
他下面是个“止”字。这个止字,指代的就是脚步、行动。
中间是个自己的“自”字,表示一个人的自我本体。
上面是一个尤其的“尤”字。尤字,从手从点。本义是说,在当前形势下,发现了一个最突出、最显著、最优异、最重要、最正确、最妥善的点,一只手想要去抓住他。
注意:“尤”只表示一种想抓的愿望或者说是去抓的动作态势,他并不是一种已经抓住了的结果。抓住了,就会欢喜;抓不住,就会忧怨。抓住了,就是优秀、优良;抓不住,就是尤违过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点,就是《道祕天书》十二基本笔画之一,叫做“道”。这个“道”字,发的就是这个点——道的音。这个“尤”字要告诉我们,道是可得的,但他不等于是人人可得、随便可得的。就像清华北大,人人可考,但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就看你水平了。但是,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清华北大是有招生名额的,但是大道没有。人人皆可成道,就看个人修为了。
至此,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个“道”字。他是指,在当前形势下的有几个可见的、可把握的路径,就看你如何选择了。每个人面对这些个不同的路径选择,都会基于自我本体的一种需求来选择某一条道路去走。就是说,我认为这条路是正确的、你认为那条路是正确的、他又可能会独辟蹊径。每个人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是本性驱使、也可能是基于思想意识的谋求——就是为名、或是为利、更或是为了无关名利的味——就是那种不为名、不为利、老子就乐意这么干的自得感。但不管是为了什么吧,那都是基于“自”的一种选择。
至此,我们说“道”有三个特点:
一,可知、可见、可把握性。
这与“大”的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把握性是正好阴阳相对的。
“大”可以说是万物的共性。万物都有其隐微、玄妙、不可见、不可探究、更不可把握的一面。而“道”呢,可以说是万物的个性。就是万物浅显的、可见的、可探究、可把握的这一面特性。
那么,什么最显而易见、什么最好把握呢?当然是差异性了。都是白色,非要区别这个白色与那个白色到底有多大的差异,那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白色相对于黑色呢,那就显而易见了。差异性,就是各个个体不同于其他个体最为明显的、或者说最为主要的一个特征。这就是“道”字要表达的内涵。
如果说大字表达的是万事万物本元的、不可见的、共性的特征的话,那么道字表达的就是万事万物末端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性的特征。
二,万物基于“自”的自然本性,所知、所见、所把握之“道”,又各有不同。所谓“万物万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狼觉得肉香、羊觉得草香、屎壳郎觉得粪球香。不要说异类喜好不同,即便是同类,其喜好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就比如我们人类,你觉得吃耗子肉恶心,他觉得就是无比的美味。你看,大自然里的每一个不同个体自认为的“尤”——“最正确的点”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选择和行动方向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万物万道”。
三,“道”只是一种基于“自”的本性预判,此时此刻尚无关智慧。
基于本性预判,而产生的本性的方法和技能,叫遂。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所获得呢,只叫“得”。比如羊,通过气味能够找到草地,这种本领就叫做遂;最终吃到草,就叫做得。
当基于本性之“道”,进一步上升到智慧判断,并由此产生了高于本性的一些个方法或技能,并付诸行动的,叫术。而通过术的最终获得呢,才叫“德”。比如我们人类在本性本能基础上,又根据自然规律造飞机上天、造宇宙飞船飞出地球,这才叫做术;最终的成功,才可以叫做德了。
那么,遂和术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这个遂字。他是从𣥆[chì]从㒸[suì]。而这个㒸[suì]字呢,又是从S从亗[suì]。而这个亗[suì]字呢,是从二从手,他比尤字多了一点,本义是阴阳二道兼得,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而这个S字呢,表示的是万物之本性本体。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基于本性本体的本能内需。这样,㒸字本义就成了,万物如果只是基于本性本体之本能内需的话,他那些看似矛盾的需求,是可以两者兼得的。
这个怎么来理解呢?我们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比如某些毒药,如果把握住用量的话,就能变成良药,就能够起到既治病、又不中毒的两全其美的效果。而这个量到底该是多少,要根据病人的个人体质和个体病情,也就是他个体的内需。这样,不同人的用量也就是不同的了。换句话来说,一个人只有一个最为妥善的选择路径可走,但是你这个所谓的妥善选择,到底最终妥善不妥善,那还得靠实践来验证。当时觉得妥善的,事后证明未必妥善;当时觉得不妥的,事后可能反而是最妥善的。换句话来说,一件事即便你最终遂了心愿成功了,但当初的选择未必就是最佳、最妥善的选择。也就是这个“遂”字所要表达的那种唯一的选择、又是不确定性的选择的内涵。最终结果,可能会二者兼得,也可能是二者皆失。就好像咱前面举的那个用毒药治病的例子,可能会因此痊愈,也可能是不但病没治好,反而害了性命的结果。再比如,一个口渴的羊,找到了一个池塘想要喝水,要么他喝个饱,达成心愿,要么被池塘里的鳄鱼吃掉。所以,遂字有“竟然”这种彻底反转的内涵。
而术字呢,恰恰相反。如果那只羊想了个办法,把鳄鱼骗走了,自己安全喝到了水,就是术了。术,要表达的是,你虽然有多种选择,但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只有一种,你不可能两者兼顾。还比如羊喝水,如果羊用术把鳄鱼弄死了,那么会有更多的狼也来这个池塘喝水,之所以先前狼没来,是因为池塘里有鳄鱼。术,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平衡考量,而不是像遂那样非得追求两全其美。所以,术的这种妥善的选择,无论当时、还是事后再看,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也都是最妥善的选择,无论事后是成功、还是失败。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是智慧了。术,不是基于本性、本体之本能需求,而是追求突破本体限制的一种方法论。
遂,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几乎没有什么主观能动性;而术呢,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可以说,遂和术,是基于“命”的两种方法论。有些能够改变,有些只能面对现实。如何认清哪些要顺应形势、面对现实,哪些又能够突破改变,这就是学习道学的意义。该用遂时用遂,该用术时用术,才叫智者。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对比一下。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选择投降以自保,就是一种“遂”了,因为他别无选择。有人说,他可以选择慷慨赴死。这么说就太愤青了。因为他的死这种死法,只会让野草多了一堆肥料,除此之外毫无意义的。你可要知道,他的投降是为了保住家国社稷,除非他的死能够激励更多人来保卫他的家国社稷、使得家国社稷更稳固长久。如果他一死,越国的家国社稷从此就在历史彻底消亡了,那就叫没意义。
再比如赤壁之战,东吴之所以最终胜利,就是一种“术”了。即便没有东风,曹操也未必就一定能战胜东吴,因为双方毕竟相对来说是势均力敌的。因为在战争历史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地反击的战例比比皆是。